陸戰儀隊

(圖片來源/中華民國海軍

 

 
【隊史沿革】
 
海軍陸戰隊儀隊(以下簡稱「陸戰儀隊」)可分為初創、整編與定編三大時期:
 
初創時期:海軍陸戰隊司令部隊部營(101營)分為6個單位:隊部連、錙汽連、射訓隊、軍樂隊、警衛連與儀隊連。隊部營警衛連於民國44年2月1日奉命成立,民國46年11月14日奉陸戰隊司令部之命,以任務編組於桃子園成立陸戰隊儀隊,至民國四十七年八月十五日奉令整編,將原屬之警衛連縮編為隊部連警衛排。初創時期儀隊負責的勤務便包含禮兵、表演操與衛兵,是台灣南部地區唯一能執行軍禮的單位。
 
整編時期:民國75年9月16日,陸戰儀隊開始進行整編,核定警衛第二連為建立陸戰隊自屬之儀隊組織,故納編各單位固定支援人員成軍,擔任友好親善訪問之操演任務。儀隊連位於左營,在民國80年前,會挑選弟兄北上負責中正、國館、忠烈祠及慈湖頭寮之禮兵駐防勤務。但到了民國80年至85年間,北部的禮兵駐防勤務改由陸戰隊警衛連(警衛一連)負責,儀隊連則轉而執行大型表演操或全軍禮之類的勤務。而警衛連除了負責北部的禮兵駐防勤務,上需執行司令部忠誠營區的衛兵勤務。
 
定編時期:民國86年1月,國軍第一波精實案開始實施,遂奉令將101營警衛連與警衛第二連(儀隊連)合併,更名為隊部營警衛連,至於對外的番號則改為「警衛二連」。警衛二連在合併後,任務內容也變得與之前不同,除了原本就要執行的大型表演操、全軍禮跟原本由警衛連負責的北部駐防勤務外,還要負責陸戰隊司令部忠誠營區哨口的所有衛哨與交管勤務。一直到民國89至90年間,政府才撤除陸戰儀隊的北部禮兵駐防勤務,改由陸、海、空三軍儀隊駐防。
 
 
 
【槍法風格】
 
海軍陸戰隊儀隊與海軍儀隊一樣,其槍法曾在民國45年左右受過「美式風格」的薰陶。然而與海軍如行雲流水般的表演風格相比,海軍陸戰隊儀隊的槍法還有剛猛威嚴的一面。此外,海軍陸戰隊還發展出一些相當特別的表演招數,例如在進行花式操槍時高台雙腿原地踏步,以及「靜默槍法」(無需音樂和鼓聲,只憑隊員平時默契來變換隊形、操兵驗槍)、「奪命槍」(隊員相互拋槍時,中間尚站著另一名隊員)等獨門秘技,在表演時往往引來不少驚呼與掌聲。
 
之前提過在民國80至85年間,負責北部禮兵駐防勤務的是陸戰警衛連的弟兄,其使用槍法稱為梅花槍,分為1至10號,由於任務性質不同的關係,警衛連與儀隊連的槍法風格略有不同。警衛連槍法渾厚有勁,儀隊連則重視表演時的續航力。
 
與其他軍種儀隊不同,陸戰隊儀隊自成軍以來便以M1為禮槍,之前提過在民國80至85年間,負責北部禮兵駐防勤務的是陸戰警衛連的弟兄,其使用槍法稱為梅花1至10號,由於任務性質不同的關係,警衛連與儀隊連的槍法風格略有不同。警衛連槍法渾厚有勁,儀隊連則重視表演時的續航力。

 

【服裝演變】

海軍陸戰隊儀隊的禮服襯衫為淺卡其色,禮服則為深褐色,鞋帶則為三軍儀隊中唯一的黃色。最特別的是在鋼盔與禮服褲子兩側都有一條紅色的「血帶,可見陸戰儀隊在服裝上與其他軍種相當不同。因海軍陸戰隊隸屬於海軍,而海軍儀隊負責駐守北部,故當海軍於南部有禮兵或襄儀任務時,常由駐守在南部的陸戰儀隊弟兄代替出勤,所以陸戰儀隊也常著水兵服出勤海軍禮兵或襄儀任務。
 
 
海軍陸戰儀隊服裝演變大致可分為兩期:
 

早期特色如下:

1. 禮服襯衫與禮褲均為淺卡其色。
2. 配戴淺卡其色領帶
3. 鋼盔禮褲兩側均有一條紅色的「血帶」。
4. 肩穗為黃色。
5. 勤務腰帶為白色S腰帶,配戴於禮服上。
 
陸戰儀隊早期禮服

 

今日特色如下:

1. 分夏季與冬季兩種,夏季禮服為淺卡其色襯衫+深褐色禮褲,冬季禮服則為深褐色。
2. 肩穗為紅黃相間
3. 禮靴鞋帶為黃色
 
陸戰儀隊今日夏季禮服 陸戰儀隊今日冬季禮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