陸軍儀隊

(圖片來源/Wikimedia Commons
 
 
 
【隊史沿革】

民國46年,國防部奉當時參謀總長彭孟緝上將之令成立「陸軍總司令部儀隊」,即陸軍儀隊的前身。陸軍儀隊原屬「陸總部樂儀連」,因任務需要,特成立「陸總警備連」,其任務基本上是在「保護陸軍總部的安全及警戒勤務」。

陸軍儀隊的第一期成員分兩種,一種是職業軍人,從各單位保薦來,當時編制還在各部隊;第二種則是補充兵,就是兩年的義務役。

民國47年8月23日發生台海戰役,全國進入一級警戒,後因美國介入調停,便於民國49年1月1日中共與美國建交後,台共相互停火。此時「陸總警備連」又恢復原軍、戰備任務,同年奉命移駐臺北縣中和區南勢角秀山營區,屬於北區後勤司令部訓練單位。

民國50年,「陸總警備連」更名為「陸軍總司令部警衛連」。民國61年遷移至新南營區(位於今日新生南路上,福華國際文教會館一帶)。對面則是憲兵司令部的機車連。新南營區當年是大台北地區占地最大的營區,面積將近4000坪。

民國67至68年左右移至新店寶橋營區(位於今日北新路與寶橋路口),72至73年奉命移至木柵馬明潭營區

陸軍儀隊原隸屬陸軍總司令部之總務部。民國86年起因實施國軍精實案,陸軍總司令部改組後設立勤務指揮部,陸軍儀隊歸屬勤務指揮部管轄。

民國88年,陸軍儀隊奉命移至現址中和營區(中和圓通寺附近)。

民國95年,應《國防部組織法》規定,「陸軍總司令部」改稱為「陸軍司令部」。 

民國101年,陸軍儀隊奉命搬遷到大直新福西營區

 

 
【槍法風格】

陸軍儀隊的槍法為一期學長以美軍槍法為基礎所創立,並在其中加入京劇技巧,連美軍基地的官兵看了都覺得不可思議。之後又經過歷代學長們不斷精進與調整,發展出剛硬威猛、講究力道頓點、氣象恢宏森嚴,如同雄獅般散發著王者霸氣的表演風格,與其隊訓「敬直義方」頗能相互呼應。

 
 
【服裝演變】

陸軍儀隊服裝演變可分為四個時期。 

民國46年儀隊創立時,陸軍儀隊服裝尚未定型,曾短暫出現過材質為黃色卡其布與米黃特多龍的過渡期:前者需要經常燙熨與漿洗,後者則具備免燙、快乾等優點。 但之後便開始進入第一時期。
 
 
第一時期(至民國70年上半年止)陸軍儀隊禮服特色如下: 
 
1. 分夏季與冬季兩種。夏季禮服為草綠色。冬季禮服則為墨綠色,袖口各有兩道V型黃線。
2. 配戴白色領巾。
3. 禮兵的禮褲兩側飾以黑線,若為分隊長則飾以鮮黃線。
4. 肩穗末端飾有1枚銅錘。  
5. 勤務腰帶為白色S腰帶,配戴於禮服上。 
 
   
陸軍儀隊第一時期夏季禮服 陸軍儀隊第一時期冬季禮服

 

第二時期(民國70年下半年至86年止)陸軍儀隊禮服特色如下: 

1. 夏季禮服為淺綠色襯衫+白色領巾,冬季禮服為深綠色禮服+淺綠色領巾。
2. 禮兵禮褲的兩側也飾以黃線。
 
陸軍儀隊第二時期夏季禮服 陸軍儀隊第二時期冬季禮服

 

第三時期(民國86年至99年止),陸軍儀隊服裝進行改制,特色如下: 

1. 禮服改為軍常服款式,不分季節均一款,並取消冬季禮服袖口的兩條V型黃線。
2. 禮服內的襯衫仍分為夏季與冬季,顏色上無太大差別,只是質料不同,冬季較厚。
3. 此時勤務腰帶直接縫在禮服上,顏色為黃黑相間。
4. 肩穗末端不再飾有銅錘
 
陸軍儀隊第三時期禮服(攝影/Ricardo Tsui

 

第四時期(民國99年至今)

勤務腰帶又改為配戴於禮服上的白色S腰帶。

陸軍儀隊第四時期禮服軍聞社周昇煒攝影)

 

此外,陸軍儀隊除獅頭章外,尚有專屬的三角形徽章(如下圖)。此圖乃王漢基將軍在擔任陸軍儀隊副隊長時,專為陸軍儀隊設計的徽章。

當時會設計這個徽章,是有鑑於原本獅頭章因缺少統一的模版,導致徽章間常有造型上的差異,看起來既不美觀也不整齊,才決定另行設計一個造型簡單大方的徽章以解決此一問題。

 

 

【陸軍儀隊隊歌】

目前的陸軍儀隊隊歌乃時任陸軍儀隊分隊長的歐進端該分隊41期弟兄所寫。歌詞如下:

當我加入陸軍儀隊,深感責任重大非凡,這是陸軍典型模範;
我們接受嚴格的訓練,我們擔當國家重任,尊師重道,服從守紀;
親愛弟兄們,齊團結,為了民族,為了國家,共奮鬥!
我們犧牲享受,享受犧牲,耀我儀隊榮光!
 

 

但在41期之前,有另一首陸軍儀隊隊歌,流傳於34至39期之間。

歌詞後半部已佚失,前半部如下:

心胸開朗,士氣高昂,
鐵的紀律,鋼的精神,
訓練嚴格,任務必成……